12/25/2008

讓文字來演出 / 李 爾

(轉載自:澳門日報2008年12月25日C03文化演藝版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08-12/25/content_263649.htm




這一晩,在石頭公社《靜安寺192號6樓》的舞台上,演出的焦點與核心,其實是文字。張愛玲的文字精緻、美麗、在層巒疊嶂之間演繹出婉約秀美的風景。這些文字——不管是屛幕的投射,還是演員的唸白,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參與演出。而配合得當的舞蹈動作、舞台設計、燈光音樂,也令舞台作品無論從整體氣氛營造還是各元素之間的融合來看,均顯得結構圓滿,從容有度。

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語言,演員的台詞給張愛玲的文字打了不少折扣。俗語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普通話”,選擇用普通話來演出,實在是創作團隊一個相當有勇氣的決定。當然,就演出而言,我們實在無需強求演員們必須講一口流利、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但作為文字的載體,不論什麼語言或舞台表現如何,都必須配合演出的進行,最重要的,是不應干擾觀衆的欣賞,也不應干擾演員的演出。但事實是,這次演出中,語言實在變成了大家的負擔:演員們說得小心翼翼、觀衆們聽得費神吃力,而若就普通話運用技巧而言,台詞在聲調、斷句、停頓,均有不少彆扭之處,不但影響演出的流暢度,也給演員帶來不少心理壓力。而這些化成語音的文字實在分散了我不少的注意力,演員一開口,就把我從想像意境中拉了出來。因此,除了演後座談會上有觀衆提到可以考慮用廣東話或英語等演員比較熟悉的語言來演出之外,其實,也可以考慮揚長避短,削減現場對白的分量,以投射或畫外音的方式來處理,演員可以專注於形體動作上,文字,其實可以自己在舞台上演出的。






說到形體舞蹈,這次演出除了郭瑞萍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的舞蹈表演之外,幾位年輕演員的表演也各有看頭:比如四位演員在開頭部分的一段合舞,展現了年輕的活力和充沛的表現力,更不難發現演員之間心有靈犀的默契配合,而莫倩婷和張健嫻各自的兩段獨舞所展現的豐富情感和全情投入,也令台下觀衆為之感動,擊掌叫好。相較而言,“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一朶花的靈魂”一段“撲蝶”舞蹈則略失之拘謹,尤其在那種少女與蝴蝶之間追逐嬉戲的趣味拿揑,錯失了一個本來相當不錯的設計。

導演強調《靜》不是要演“張愛玲”,而在我看來,《靜》更像是透過張愛玲的文字,讓觀衆(也包括創作團隊)去尋找和認識自己。張愛玲,一個在那段大時代之下無力也無意去改變什麼的女子,在一個崩壞的世界裡堅守着自己那個小小的、精緻的天地,她讓我們看到了“無力”的力量——那些精緻細膩的文字,終於穿透了動蕩起伏的時代,像一滴滴小水珠,在堅硬石塊上留下了一道細細的痕跡。最後,她身處的那個時代、以及在那時代裡呼風喚雨的大人物、大事件,如今都灰飛了、湮沒了,留下來的,卻正是這脆弱的、幾乎沒有任何抵抗力和戰鬥力的文字,也正是這些文字,今天又在我們的舞台上鮮活起來,敎我們審視過去、敎我們思考自己。
從2005到2008,在今天澳門這個天翻地覆的“大時代”下,石頭公社的朋友們執着、認眞地堅守着這小小舞台,“這時代,舊的東西在崩壞,新的在滋長中。但在時代的高潮來到之前,斬釘截鐵的事物不過是例外”,演出最後兩位女子的這段對話,或許試圖吿訴我們:《靜安寺192號6樓》,不過是給生活在所謂的“大時代”之下的我們這些“臨記”和“觀衆”所下的一個小小注腳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