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2008

《靜安》增訂篇---演員筆記



《靜安》增訂篇---演員筆記 作者:張健嫻、莫倩婷、關若斐、馮曉華

從2005走到2008,《靜安寺路192號6樓》其實是一次漫長的對話,參與對話的人有創作人員、演員、技術人員、監制、當然還有張愛玲,她是整個背景,
對話的中心,或許是一面鏡子,毎一次談話時都從這鏡子上映照出一點毎個人自己的心思…


08重演中其中一個最有趣的部份,就是發生在我和一班演員之間的對話,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隨著這個演出我們也不斷在整理著我們自己,重新,出發。

在澳門的演出前,我要求演員把這個作品所有場次仔細地想一遍,一一梳理裏面毎個部份的安排、感覺、氣氛、毎個人的動作、話語等,把所有元素的出現和相互之間的關係,用自己的理解去整理清楚。以下為演員:嫻﹝張健嫻﹞、Jenny(莫倩婷)、4(關若斐)、Ceci (馮曉華)、監制阿Cal (鄧小蓮)在我家中的兩次對談記錄。
她們的嘴嚼很有意思,值得記錄下來,是演出一次貼心的筆記。特別感謝小嫻偉大地把大家散亂的思緒和雜亂的語言整理出來!
                              ---j.(李銳俊)



開場:主題曲──由慧芬獨奏


嫻:

主題曲是整個演出的幕啟,藉著音樂開始想像,由音樂開始講故事。
作為演員,在standby時音樂引起很多零碎閃現的片段,有的是電視劇“她從海上來”中印象很深的情節與畫面,有的是過去排練的過程,交錯閃現。
這首音樂開始了所有有關《靜安》與張愛玲的記憶,重新拼貼而出現的倒敍,像是繁多而散亂的東西,重新聚集到舞台上,結合成一個將要開始啟動的原生的力之類的東西。
所以這次慧芬彈時不單單recall張愛玲的一生,由音樂帶進台上匯成一點,也是將《靜安》的所有匯聚成一點。


第一場:彷似是一場儀式/靜心




Jenny: 第一場有一種二十歲剛出頭的未知。整個氣氛很壓抑,好像活在其他人的指示下,尤其穿上像校服的旗袍後,每個人的特質被掩蓋著,播出的V.O.中又好像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但在家庭下、社會下變成一致。
V.O.的〈天才夢〉聲音很明朗,與動作的壓抑與規範成為對比。

四:我覺得第一場是Get Ready。學生,前景充滿希望,將來會有很多可能性的感覺,皮箱也是踏上旅程的象徵。

Ceci:經過剛才的前奏回顧了所有以後,切回到成長中、十幾歲時候。好像同時有幾個角度的視點出現── 一個好像在很遠地看見一個十幾歲女孩(張愛玲/自己)做日常生活的動作,遠遠的看著她/自己,不加感覺,就只是看著。一邊看著一邊又想到這女孩往後的人生。同時卻好像有個很近的聲音逐步走近這個穿衣服的女孩。做這場的時候體驗著十幾歲的張愛玲在她的成長背景下,經歷獨白裡描述的各種事情。同時又會連到了自己身上。聽著那獨白,彷彿是她的,又像是我的。

J:是的,我也喜歡這一段V.O.,在錄音時就由得你們自己用自己的方式去說,自然地體現了你們各自不同的特質,毎個人都曾經是一個『古怪的女孩』,也有過自己的『天才夢』.



嫻:第一場的儀式,是第二場“回憶”的前奏。我覺得自己一定程度上就是第二場裏的那隻蝴蝶,一開始時,走了很遠的路,找到書枱上,終於找到了,雖然這個並不完全是”張愛玲她自己”,而是作為女性的那個共通特質。
南京時我很單純地只是記住我是個走了很遠的路終於到達的人,但看了《秧歌》後,做這段時不期然會想起她是下過鄉參加過土改的,望向枱上的《流言》時,會泛起一種歎息的心情,又有些《都過去了》的異樣心情,之前連推一下椅子都有點戰戰競競的,現在就多了另一種比較柔但有重量的感覺萌生。再轉身拿起箱子,剛好播出『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每到這裡我心就『嗯』──好像確認了一下,坦誠我就是一個古怪的女孩的事實。
拿起眼鏡時會習慣從鏡片望出去,從第一次《靜安》就一直記得,從這副鏡片望出去就象徵了由張的世界看出去,所以保留了這一個動作的感覺,我覺得是第一場儀式中最象徵性的儀式,全劇中唯一最明顯地要演員與張愛玲重疊的部份。

Jenny: 我們離場後,慧芬依然繼續彈我的天才夢,然後是Candy的Solo……雖然台位上她好像是在行一條直線,但事實上她又好像怎麼都走不到前方似的,這一點我覺得有一種很強的喻意…






J: 所以大家可以來考慮慧芬的演繹讓你看到了甚麼?她為甚麼要選擇用這種很女性化與感染力的方式來演繹這首歌,演員是用演的,慧芬也在用她的音樂來演這個劇,我覺得音樂裏面有很強慧芬個人的東西在裏面,那是什麼? 她的音樂在表達甚麼?


第二/第三場
keywords: 回憶/遺傳/倒敍/心理上的家(個人的)/玫瑰/鏡子舞/傢俱/姑姑的家/video/地板舞



Ceci: 我跳蝴蝶舞時回憶起很多小時候的東西,嫲嫲和媽媽等,我覺得第二場是…..張愛玲年輕時是很開心的,對前景與未來充滿憧憬和色彩。

Jenny: 2+3場,第三場像是在夢境中跳舞,是記憶的旅程。Candy在觀照自己,鏡子本來就是虛幻的,好像自己發夢的過程,小嫻的讀白似夢囈,但其實又全都只是撕下的玫瑰花瓣----已經不是那麼完美美好的玫瑰。因為話裡有媽媽和姑姑,好像第四場裡說到的有鏡子把空間擴大了,但其實這個空間並不實質存在,尤其小嫻馬上就走過去彈鋼琴,更加是第四場的那段……





四:第二場是家。除了實在的家,都有home as an idea. 是希望要有一個家的感覺的東西,傢俱裝置是屋企的城堡,堆砌出來的,有點不實在。和小嫻一起坐在“神台”上時,有時像是旁觀著別人,聽到的獨白有時是自己的話,有時是看著Ceci好像看到我自己以前的某個階段,找到自己的影子似的。
我會勾起小時候的回憶,媽媽,有少少心戚戚的,Candy solo時老人家V.O.有關天才夢的獨白,我在旁邊看著都有『簡直等不及長大』。(指跳得那麼好,大笑)
當我說『我有海闊天空的計劃』時真有那個年紀獨有的希望,一邊又旁觀Jenny,搞不懂她為甚麼要將那麼美好的玫瑰花摧毀。

Jenny:我覺得幾個演員是幾層的時空重疊在一起,各自代表著不一樣的心境。


J:沒有哪個演員就是某指定時空的張愛玲,也不需要去追溯自己是誰而做什麼特定動作,整個第二場的交疊是要形成一個印象或感覺。美麗的同時有陰影,好多場其實都是想同時保留有表層以下的其他可能性,所以你們要決定投放幾多個巴仙的『自己』在裏面去演。有人在這個位置上投得比較多,有人投少了,去到下一個點可能比重又調整過別的。

Cal: 聽獨白時好像有種為自己感到驕傲的感覺,覺得為甚麼別人都不認同我天才的部份,蝴蝶就是代表一些她渴望的開心的東西,但沒有得到認同。


Ceci: 我想起最初圍讀時,好想找回一些關於記憶的甚麼,現在終於知道為甚麼老是跳不好,好像力不從心。我想是我聽完阿4的讀白後心裡在想的東西與原來自己寫下的文字相違背了,代入的氣氛不對路,所以無法捉摸……我想我知道要怎麼改了……我想,最讓我感知到自己成長了的就是這一場蝴蝶舞。在排練這段舞的過程裡,某些價值觀的推翻與重建間我找到了一種新的、珍貴的東西。



Jenny: 蝴蝶和花就像是我和媽媽的關係。全個戲都好像充滿了選擇,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了一個既定的軌跡。



小嫻:今年重演我覺得要進入第二三場的獨白很困難。因為阿J要求我要邊說邊有一種很嚮往那個地方的感覺,那些德國,加拿大,英國,法國…… 我為甚麼覺得難,是我自己心裡的那個嚮往早就消失了,我已經很清楚知道心裡的根落在一個地方,即使她口裡說嚮往,但其實當她的根就是到底的中國,是上海的時候,其實那嚮往並不是那種非去不可。我自己都是很清楚,其實我一直都並沒有那麼想要到外邊去……(說到這裡幾乎流淚,把大家嚇了一跳。)

J: 對呀,所以這裡就是你要放多少個巴仙的『自己』進去的問題了。可能這裡你放20%進去就又可以演了……(嘿嘿)


第四場
關於色彩/音符/字眼,我極為敏感




Jenny: 這場是公寓裡的家/市場/音樂/音樂的變奏/五感的碎片

J:很多作者都以“偉大”來堆起這個所謂“愛國”情懷,只有張愛玲把這個情懷沉澱到去個人生活中的零零碎碎的東西,所以我老覺得她在〈中國的日夜〉裏的“中國,到底”,是一句很重的話,那個感情是真的到底了。

Jenny: 我喜歡〈中國的日夜〉裡寫到的,最美的年華,年青的身體活在中國,與中國連在一起的感覺……

J:阿4後半段solo以張愛玲的文字砌成了這個她心目中的“永遠都如此”的中國。




Jenny: 相比第四場,我覺得第二場和第三場的五感是更深更濃厚的……第四場比較純粹,好像自己在和一個朋友分享一些感覺,傾談一些日常生活的愛惡。今次跳得多,動作上和之前又改了很多,之前是零散的,現在群舞的感覺很強,反而是一種陷阱,可能那種純粹的愉悅就走掉了,無咁let it go,太過在意,倚賴自己的狀態多過倚賴文字的flow。
這一場的Image即使是夜晚,依然是亮的,相對地踏實。
第四場下半段好像又把之前第二三場的感覺連起來,前頭的菜市場只是暫時拋開二三場的愁緒,到『我第一次和音樂接觸』又直接聯想到母親。








Ceci: 第四場覺得心情好好。“許多身邊雜事”到“音樂”之前,好像被太陽曬醒好開心,好好天氣去逛市場,一切都好鮮明。不止是顏色而已。“音樂”的一段好像自我介紹。
我“滑瓦”的問題比較少,周圍個氣氛又都好開心,但是當在旁邊聽jenny唸白時,要在唸白中旳特定位置逗她,這一剎就會緊張。很怕找不穩那時間點。不過一開始接下來的動作後,回復到動作裡,就不再緊張了。
而後段的“雲片糕”唸白,我自己很喜歡,我可以想像到那片雲片糕,我覺得那像是輕輕的、淡彩的、甜美的一團霧;而當雲片糕變成了紙,感覺有點失落,更多的是茫然,還不能理解它怎麼就變紙那樣了。
說完了“雲片糕”之後,一直轉一直轉就好像生活有甚麼推著你,想到自己在澳門,雖然有時候不盡如人意,但做這段時就想起平時的生活,在澳門的生活其實都有些與她喜歡在上海生活一樣。

四:第四場是一個巧妙的安排。開頭離不開城市,舖排了對中國的愛,音樂是“才到就已經過去了”,把音樂與對母親的回憶又連在一起。音樂的變奏和雲片糕,好幻得幻失。而〈中國的日夜〉是對中國的心情。(然後阿4好神奇地說:跟住,唉,亂世,無哂喇!)

Jenny:整個演出的情意結好千絲萬縷,首尾的編排好看得出情意結。從人物的情意結到中國的情意結,每處都有一些好深的感情






J:散文正好平反有些文評家說張愛玲 “好像未曾年輕過”,大眾都喜歡說她的小說,其實從散文就看得出她甚麼都覺得好玩。所以我一直強調個人的閱讀,代入了自己的心態才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要先認清自己的閱讀經驗。Jenny說她會突然之間好open 又突然會有愁緒,我又覺得跳躍性的思維與情緒的大幅起落似乎都是做創作的人之所以需要創作的原因,某程度上做創作的人都有好細路仔的一面。

Jenny: 我和大家相處其實覺得大家都是這樣跳線的,可能只是因為一個字眼就有好大起伏,演員都有這個特質。

嫻:我覺得第四場就是在姑姑的家那段時期,因為有個心靈上的座標,所以很安心,甚麼都覺得美,甚麼都有觸動,圍繞在身邊的一切都是好的。事實上她創作最高峰期也就是在姑姑的家時,身邊的色香味甚至路過的人說話的語氣,處處都是大發現一樣。接下去第五場的轉圈時,像是把這個喜歡的環境與一切貼得很近。好像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高速旋轉起來,所以我一直覺得第四場接第五場是,瑣瑣碎碎的喜歡的事物旋轉融合/拼湊成中國。喜歡這一切就是『中國到底』的表現。只是接第五場時再推上去,所以阿四的描繪就是具像地把這個中國畫出來……




J:她去美國其實沒有放棄。她去美國仍然是希望中國不能寫就在美國寫,期望一個更大的市場,仍然是有雄心壯志的。但也許是她不夠幸運,生活使她不能再有一個像上海時的單純環境,到後來她越來越淡出,我現在覺得未必純粹是因為那些打擊,當然這是主導因素,也有可能是年紀的改變使她的想法改變。她從未停止寫作,她花了十年時間去把研究《紅樓夢》的心得寫出來,還有《海上花》,她可能更願意花時間去把一些她認為中國文化中最精髓的東西,一些更值得的東西保留下來……
時代突然降臨,人是無力的,在縮窄的環境下她好努力去找這個平衡。

Jenny:第四場接第五場轉圈時心中的image我是用了石頭會址窗外佳景的霓虹燈。好安靜。







第五、第六場
只有我一個人聽見、對話



Jenny:雖然沒有參與,但北京演出中我最喜歡第五場,因為有“落葉的愛”的音樂,覺得個image好靚。第五場連第六場心態上都有連接,所有事都倒塌,從有限的空間縮窄到更有限的空間,那種無力感令她更有力,“我都要跳舞,只是我不再有廣闊的舞台”。
其實每一次去到那個音樂,每一次都覺得好感動,然後又接著第六場,我自己要好有力撐起自己。時代好像影子沉沒下去,但我要撐住,所以近幾次心理上用了其他演員搬傢俱來幫我自己,五六場的力度基本上是沒有變的,慧芬的變奏令我想起一幢幢大廈。
第五至六場除了張愛玲和蘇青其實還有第三個女人----文字描述中的那個唱歌的女人。她也代表了這時代中的另一個態度。



嫻:第四場的喜歡聚在一起變成了<中國的日夜>。第五場我以倒波子為分界,倒波子前是創作的高峰,揮灑自如,她在自己的文字世界中整個舞台都是她的,她盡情的寫著,solo部份之所以要“玩”,要不是因為命運與時代突然降臨,她還是會一直把自己推得更遠。
但她對時代的降臨早有預感,但預感的一刻來到之前她既然無能為力,就只能爭取時間把自己盡量推到忘我,而我要做的就是用即興來帶出她那個狀態(所以,唉!我這段真是難做!)所以我要不斷推高……倒波子代表了時代、命運、斷裂,與她所愛的中國從此割斷,一定程度上心的某部份死了。但她又不是不接受,她是接受的,從第六場對話就看得出,她是明白理解,所以慈悲,所以她會和世界繼續相處,只是形式不再一樣。倒波子之後我的動作內像有時鐘在的嗒的嗒走,我覺得頭頂有線扯住我,有被操控,被命運押佈的感覺。但她是面對現實的,所以還是繼續跳下去。我在考慮的是該抱著甚麼神態,有一兩次我有點動容,有些悲淒的情緒,但後來想她是接受的,不會去覺得是悲淒的,所以又回復中性的臉。



J:我自己是很喜歡第六場張愛玲與蘇青對話的文字的,初次看到就有很深的感覺,但這個要演出來真的很難,在語氣上的份量要抓得很准,但又不能刻意,所以最好還是不要『演』,真難,就是把一切都減到0了,兩人只是退後走路,還是不夠....南京回來後看了《張愛玲學》,更明白了她離開中國的心情,所以又加了一些份量在裏面,也在一直調整中…






第七場
想著念著




J:這一段基本上不用說了吧……喜歡的人在這一段會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沉下來的地方,看了這麼久,積壓了這麼多情緒,觀眾也需要找個出口,心要靜下來。我擔心的是不喜歡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段太文藝了,全是評論文字,還可能會有點煽情,我自己最受不了這個,一直在担心。記得北京演出後,有年輕的觀眾說,看到最後只剩下一盞燈照著前台的書桌和椅子時就哭了,我就想,担心的事真發生了。但這個安排還是不能改,就讓觀眾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偶然看了這段豐富的演員筆記,大家的話和對話,讓我回味排練和演出的一些片斷。悔恨沒有參與你們的讀書會添!!
下次希望有機會啦。慧芬

lin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