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10

“This is Our Land”/ 李 爾

(刊登於 2010 年4月1日 星期四 澳門日報)

牛房倉庫上演的《柔光照耀的房間裡》由以色列導演吉爾·艾隆執導,是南韓演員洪承尹與白大絃於2007年自組劇團“Shiim”的創團作。演出特別之處,首在與無形的“親密距離”感——觀衆與演員兩相融混入戲:登上牛房倉庫二樓的觀衆,首先紛紛就坐於轉角的玄關,在工作人員指示下,或單人、或一對地魚貫進入演出的房間,進入房間後,男演員會上前與到來者閒聊幾句,問問對方家住哪裡、附近環境如何……觀衆自覺像在探訪朋友,而非觀看一場精心安排的演出。演出開始,演員也會在對話之間偶然將觀衆“拉進來”,如久病臥床的妻子埋怨丈夫沒有好好招待客人,丈夫於是趕忙沏茶、送餠乾,還要求觀衆講個笑話逗妻子開心。此外,如病重的妻子要求客人幫忙按摩小腿、攙扶上廁所等等,都令現場觀衆忽而似在看一場演出,忽而又像在這對夫妻朋友家中作客,這種“跳進跳出”的觀演體驗,令人感覺新奇有趣。

《柔》劇創作是源自2006年韓國平澤市大楸里居民因設置美軍基地而被強行遷移的歷史背景。戲裡擔任美軍翻譯的丈夫與參與社會運動的妻子,從瑣碎平凡的日常閒聊,慢慢切入有關生命價値與抗爭意義的對話,鋪陳推進之下,令一片柔光照耀的房間裡,爆發出耀目刺眼的熾熱光芒……劇場演出的親密感,更令觀衆切入演員的情緖跌宕起伏,無論是空間設計、語言掌控、肢體能量,都在營造出一種旣熟悉又陌生的臨場感,觀衆的模糊感,不但在於台上與台下、澳門或韓國,更是對現在與過去、藝術與政治、虛構或想像,也相互融混交匯起來。

事實上,看完演出,由於觀衆對演出的歷史與創作背景並不太了解,對作品的理解仍有待發掘,所以,在我看來,同場加設的演後座談是演出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比演出本身還更重要。這次牛房演出的版本,主辦單位邀請台北牯嶺街小劇場主持人姚立群擔任客席主持,更加引入台灣的觀點與角度,算是相當令人驚喜的收穫。在我們要求下,演員向我們簡單介紹了當時的創作背景。原來在大楸里清遷行動中,受影響的是不少當地的老人,他們被強制驅離,讓出土地給美國建立軍事基地,之後,更不得不在軍事基地裡從事清潔工作糊口。創作時,導演和演員在挖掘這段歷史的時候,找到了一個特別的角度——這些老人們已經移居城市的兒女後輩們會怎麼想呢?於是,從此出發,他們透過工作坊、討論的形式,慢慢創作出《柔》。

的確,《柔》涉及的社會議題,已不單局限於韓國,在世界各地,尤其是那些掙扎在經濟發展和傳統保育之間的地區,都有同樣的經歷,澳門當然也是其中一員。恰如早前的大片《阿凡達》中,主人公傑克·蘇利領導族人反抗時的振臂一呼:“This is our land!”不正代表現實中成千上萬民衆的內心聲音嗎?據資料,當年在大楸里抗爭事件中,韓國軍警投入了一萬多名警察和三千多名士兵,以各種軍警裝備強行驅散以鐵管、竹棍、石塊、點燃的草蓆路障來對抗的示威民衆,激烈衝突之下,共有四百多民衆被捕,一百多人受傷。對此,遠在澳門的我們一無所知,而說來也諷刺:美軍設置的基地,主要目的正是為了介入東亞地區事務,更有箝制和刺探中國發展的企圖,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卻怎麼只是一副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樣子?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