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2010

積極介入空間的環境演出 / 澳門日報(文化視覺版)

積極介入空間的環境演出
(澳門日報 2009 12月29日星期二)






積極介入空間的環境演出

“S/low 澳門·小洲生活藝術節”力圖把藝術植根於小洲村特有的生活氣息,村民的生活不自覺地和藝術交融,在村民和藝術家的互動下塑造一種特有的文化生態。藝術節第 二個周末的節目,是以與當地環境為互動的演出為主,幾個作品都經過細緻的考量和設計,對“生活”作出不同的探索和思考,作品表達豐富多樣,充份體現創作人 的用心。

有的藝術家直入主題——“生活”,他們選用的題材就是自己在特殊環境中的生活片段。張健嫻的作品是一個裝置+行為《一個城 市人的假期》,她以一個城市人的自覺和身份,以對美好旅行的假設性想像,帶了一箱子的揷頭與電線,搬進了大小不足十平方米的河邊的玻璃房——騰挪空間,不 顧衆村民、考生、遊客的奇異目光,享受着難得的“假期”——躺在沙發上看着各地的風景紀錄片或監視器所拍到外面的畫面,想像自己在各處“旅行”。

藝 術家一邊在衆人的窺覬之下過平常日子,各種大家都會做的生活瑣事一旦放在人人可以觀賞的玻璃空間裡,馬上成了“演出”般被放大,每一個細節都吸引着過路人 的目光,但當發現藝術家“只是在生活”後又帶着點失落離去,在人們張望着別人“生活”的同時,另一部裝在門口的監控器也同時在拍攝着他們,他們的一舉一動 都在藝術家眼前的電視機直播着,每一個人都參與在內,在“生活”與“演出”着。另一個有趣的是,監控器所對着的是騰挪空間外的小橋石椅和一棵大樹,這個日 常生活的空間在電視播放出來時驟然變得像中國某個風景區的畫面,有種怪異的陌生化效果,從而引起一種對眼前生活空間的思考。

另一個 對藝術家本身更具挑戰性的作品——莫倩婷的環境演出《將要消失的那個》。藝術家認為人類自從存在就沒有一刻停止過創造:“生命與創造都是平行進行着的”。 藝術家挑選了一個與她毫無關係的地方,準備用兩天在那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並在那裡生活。時間過後,將空間付之一炬,燒毀自己的所有創造。但藝術家認 為“從此以後,這個地方的意義將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這個作品由20日下午進行至22日下午七時,期間,藝術家將一件件發生在其生 活圈的事情記錄在一塊小黑板上,以此與人們進行溝通,也有小孩子來找她玩或進入她的生活區裡體驗,種種過程相信對藝術家來說都是美好的回憶,也是她在這兩 天內的一種建立,22日下午7點,藝術家進行了點火儀式,人們見證着二天內藝術家親手做的一件件東西被熊熊的火焰呑噬,曾經在此流連的,相信那刻都難免有 所感觸,現場一片沉默。

同時,在前一個晩上林詠欣的作品《這樣很·好》,是在現場的火光中作影像的介入,林詠欣的作品是前一個晩上 在石頭·小洲的空間內,以顏色和身體在空間繪畫,同一時間以錄像在河邊轉播,觀衆在河邊廣場看着錄像,隔着影像感受演出的“眞實”,直接呼應藝術家對現實 生活狀態是否眞的如表面看來“很好”的疑問。

本次生活藝術節的不少作品很巧妙地建立了與小洲環境和當地老房子的關係。

澳 門劇團“足跡”的舞蹈劇場作品《影的吿別》在靑磚屋“簡HAUS”內進行,低限的燈光設計就地取材,手作的燈光設計無論光度與色溫都與老房子的感覺貼近, 燈光穿過木板天花的洞在地上編織出美得像幻覺似的影子,喃喃細碎的音樂,簡潔輕巧的動作,各種元素緊緊抓住房子的特質令作品建構出一種細密綿柔的豐富質 感,最後舞者推門走到外面天井,錄像打在靑磚上效果美得令人瞠目,人在靑石中向觀衆正視着,像一個欲言又止的暗示。

《整體分割》是 廣州的舞者羅月冰的環境表演,她在河邊的東池公祠外空地上以各種日常生活的姿態入舞,作為她對這裡的觀察報吿,她充分利用了臨河的地形和立在那裡的一塊石 碑。圍觀的村民和旅客不少,藝術家穿着怪異的衣服,一口同時抽着兩根煙,隨着音樂在碼頭積滿泥濘的階梯上“跳舞”。藝術家舞到人群中,還在一老奶奶旁坐 下,順手拿了老奶奶的煙,放進嘴裡繼續抽。這些在人們眼裡奇怪、尷尬甚至荒唐的動作其實是藝術家對小洲村混雜現狀的觀察報吿,借用自己的表演探討農民、大 學生、工人、藝術家等具有不同身份和生活方式的人,在小洲是怎樣的一種空間關係。

藝術與生活的話題永無止盡地被談論着。“S/low澳門·小洲生活藝術節”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