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2007

當紅鼻子遇上靚太

載於2007年10月25日星期四澳門日報副刊新園地綜藝館
順子

本月中的周末周日分別欣賞了香港糊塗戲班於澳門文化中心上演的《靚太作死》,及石頭公社一班“石仔”於曉角實驗室演出的《聽見了,當紅鼻子遇上橘色的天空》,兩套戲劇作品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亦有不少共通之處,前者以前無線新聞之花魏綺珊為賣點,後者為石頭公社“分支”、一班新一代自稱“石仔”的年靑創作人之處女作,當中尤以身兼導演、編劇及演員的Jenny莫倩婷最讓人期待,這粒“石仔”近年非常活躍,多年來一直參與石頭製作與演出,去年更以錄像《帶上紅鼻子的一天》晉身創作人行列,是次《聽見了,當紅鼻子遇上橘色的天空》可以說是其“紅鼻子”的延續之作,為何說其“晉身”創作人?何解是“石仔”而非“石頭”?

這正好反映本地藝術發展的一些問題,政府對藝術敎育投入的不到位,藝術資助政策的缺失,本地缺乏具視野與長遠發展的文化發展政策以至各個負責文化項目的部門工作上的墨守成規與不思進取,加上不同部門的山頭主義與人事內耗,均不斷在破壞本土文化發展,更難以眞正帶動藝術人才的成長,而多年來能予人“希望”的創作人如何能累積經驗、逐步成長及“晉身”創作人?藝術人才眞的是“石頭”爆出來的嗎?政府只談假大空的文化產業而對文化人才培養不屑一顧,結果注定失敗。

回說兩套作品,其實均不是成熟之作,“靚太”的商業計算笑料不俗,但內容膚淺乏味,雖說是出自諾貝爾奬得主劇作家Dario Fo的作品,但胡鬧的笑料多,深度的夫妻關係探討少,一幕幕跳樓、開槍、互相埋怨,道盡老夫老妻的心事,出奇地與“紅鼻子”中年少輕狂的卡拉OK爭執極為“接戲”,當這些戲如人生的片段被搬到臺上“被演繹”,演員的投入感與導演的調控能力成就着演出的好壞,魏綺珊與陳文剛兩位專業演員的演出雖精湛,卻流於堆砌,反觀一班年靑的“石仔”演員演出更見自然流暢,畢竟也是演回自己吧!

可惜的是,“紅鼻子”的節奏掌握與內容均見鬆散,與“靚太”這些可賣埠的商業作品相比高下立見。從“紅鼻子”到“靚太”,從魏綺珊到莫倩婷,從興趣到專業,從商業計算到個人創作,不論是創作人的發展以至政府的藝文政策,均讓人充滿聯想與反思的空間。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