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2005

相關評論1

放眼張愛----《靜安寺路192號6樓》觀後有感 (刊登於2月17日澳門日報)
作者:蔣禎耘(旅居澳門的台灣劇場工作者)

這個世代,與女作家張愛玲心有靈犀的人不論男女,不在少數。哪怕是一個散文裡的短句,或小說裡假想的一聲嘆息,似乎都讓懂她的人著迷,半懂她的人相信,不懂她的人引頸。張愛玲其實不難了解,抗拒接觸她的不是文字,多是不熟悉的歷史文化背景,或是不敢面對張那樣直率不遮掩的自我剖析。誰來看張愛玲?成了筆者首先直覺反射的問題。

石頭公社的年度公演《靜安寺路192號6樓》,創作的每個環節有著謹慎的編排和設計,又同時能不僵硬、不喧賓奪主地緊扣主體。舞劇似有若無的散文式結構,就算不能代表張的全部,也能借鋼琴聲串接文字的拼貼,傳遞一種類屬於張的感覺。這種感覺十分美好,並不想因為表演結束而發聲擊破空氣中的沉靜,只想多抓握一會兒許多令自己感動的手勢和畫面。

筆者十分喜愛導演及編舞不求舞蹈和文字間刻意的對照,也不浮誇矯作地呈現自己的感悟。薄紗展現多層次空間的轉換耐人尋味,加上花瓣、鏡子、彈珠、錦花布的搭配運用,的確顯露張,或是大部分女人敏感細膩的心思,神秘卻無法保守秘密。五位年輕的石頭舞者/演員詮釋張愛玲來雖然青澀,倒是散發了不同基調的活潑明快。專業舞者郭瑞萍獨自滑歩的幾聲鏗鏘重擊,感染力十足,不禁令筆者聯想到許多觀於張的經歷、遭遇。純鋼琴伴奏的映襯恰如其分,演奏者李慧芬不具演技全是自然流露的神態動人,聆聽的享受大過於零碎的背誦聲。

筆者將自己歸為半懂張愛玲的一類,正因如此,喜歡《靜安寺路192號6樓》裡每個人中肯真誠的演譯。它讓讀者保留自己對張的見解,卻也看到創作者對張的體會、觀點。思考起於閱讀,也回歸於閱讀。石頭公社以舞劃出的這道文學窗口,還是要有心人再拾起張愛玲的書,咀嚼其篇章,才能有更深層的自我領會。

No comments: